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主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上海金融报:上海自贸区改革向纵深推进

 上海金融报:http://www.shfinancialnews.com/xww/2009jrb/node5019/node5025/userobject1ai129084.html

 

  随着日前一系列金改细则的纷纷落地,上海自贸区建设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从央行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分账核算业务实施,到银监会试行自贸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再到保监会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的三项举措,上海自贸区建设最重要的金融体系改革和创新正在向纵深挺进。日前,“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如果说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是一部“连续剧”,那么这场改革大戏已经进入“第二季”,而且正渐入高潮

  

  五大任务初现成效服务业开放措施全部实施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根据去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通知》,自贸区将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自贸区建设要按照中央要求,抓牢制度创新这个根本,把握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准则,高度重视风险控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力争在运行一年之时,总结推出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模式。”不搞政策“洼地”,而是建制度高地,这是上海自贸区的核心任务。

  

  “负面清单”是自贸区去年9月成立后“诞生”的第一项制度创新,也是自贸区基本的运行制度创新框架。目前,新版负面清单正在酝酿中。自贸区财政与金融局局长张红透露,2014年的负面清单预计将缩短到130项左右,这也就意味着,2014版的负面清单将比2013版缩短30%。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作为自贸区首要的任务,上海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积极探索,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上海银监局日前受权发布的三项自贸区制度细则,简化了自贸区内相关机构和高管的准入方式等,而更加强调事后监管。“事后监管更要做好事前和持续的整体风险自我评估。”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表示,对于银行业监管总体原则和底线,将采取审慎监管原则。

  

  允许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试点开发航运保险协会条款,备案后会员公司可以自主使用,取消在沪航运保险营运中心、再保险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事前审批和自贸区内保险支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事前审批,则是上海保监局受权发布的三项自贸区制度细则。

  

  良好的与国际规则衔接的制度安排,使自贸区各项工作发展稳健。上海银监局副局长马立新表示,目前,自贸区银行业务稳中有进。2013年末,银监会特别批准已获离岸业务资格的4家中资商业银行可授权其自贸试验区分行开办离岸业务(原仅总行可直接办理),相关银行积极推进落实该项政策。如浦发银行经营架构梳理与业务营销双措并举,一季度末该行自贸试验区分行离岸业务存款余额达10.88亿美元,贷款余额3.38亿美元。

  

  自贸区各项传统银行业务继续稳步发展。截至一季度末,上海辖内共有七成银行(86家)建立了与区内客户的存贷业务关系,累计对试验区客户的各项贷款达81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19%;各项存款1305.33亿元,表外业务617亿元。已经实现盈利的区内机构占比约50%。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则透露,“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经聚集了包括中外资、产寿险在内的各类保险机构,区内保险业务稳步推进。截至4月末,保险业为区内6346家企业提供了保险服务,覆盖率近40%。提供财产险风险保障约5200亿元,提供人身险风险保障约1850亿元。”

  

  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在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于法有据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扩大开放与风险管控的关系、负面清单与后续监管的关系中积极探索。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下,自贸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也都取得不俗进展。

  

  此外,自贸区暂停或取消准入限制措施共23项也全部落实。

  

  在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文件中,共列出金融服务领域、航运服务领域、商贸服务领域、专业服务领域、文化服务领域和社会服务领域六大领域18个行业开放措施,暂停或取消准入限制措施共23项。

  

  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日前不无兴奋地表示,自贸区用了7个月时间,终于把服务业开放措施全部拿下。朱民说,7个多月的实践证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各项改革得到了市场和企业的认可,尤其是外资企业对参与自贸试验热情很高。数据显示,自贸试验区成立第一个月就有29家外资企业落户试验区,4月份试验区新增外资企业数量达到201家。挂牌成立7个月来,自贸试验区共新增外资企业826家,比同期增长5倍,企业注册资金更是增长了14倍。“首批服务业开放措施实施后,目前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市商务委正配合中央有关部门,积极研究试验服务业开放新一轮举措。”朱民说。

  

  央行金改7项细则落地银行机构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日前,央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央行30条”)中的最核心内容——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以及配套的风险审慎管理两部细则落地,这标志着央行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细则已基本出齐。

  

  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及做好监测与管理等,是“央行30条”的核心内容,如今,围绕这些核心内容的相关实施细则已经全部出台。

  

  作为上海自贸区建设最重要的参与方、也是“央行30条”具体实施者,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积极筹备、参与和运行自贸区业务,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和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有助于人民币在海外市场的流通和应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正如浦发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行长王新浩所说,“过去人民币是单向流动,人民币通过贸易项下流到境外后,境外市场的人民币资金使用需求有限,需求决定了资金的市场价格,因此境外市场人民币利率很低。而一旦形成人民币回流机制后,人民币的使用通道增加,慢慢地,境外与境内利差不会很大。”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工行上海市分行发挥新加坡分行等境外分支机构优势,于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发布当日,成功安排宝钢集团下属的上海宝钢浦东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与国药集团下属的国药控股分销中心有限公司,办理了通知发布后首单试验区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

  

  “之后我们又为其追加了1.7亿元人民币,目前我们通过工行亚洲、欧洲等多家海外机构,累计发放了2.7亿元人民币的境外借款。”工行自贸区分行行长周宏说。而根据客户测算,境外借款实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300万元。

  

  农行自贸区分行则简化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与经常项下外汇结算业务流程,为区内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农行自贸区分行副行长张耀星介绍,今年l至4月,农行为上海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66.8%;办理经常项目的外汇结算比去年同期增长23.3%。目前,在上海分行的协调下,农行在海外的分行、子行都已经可以为自贸区企业开展跨境借款业务,为区内企业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人民币贷款资金。

  

  中行上海分行积极向社会各界做好自贸区政策的宣传,至今已举办国内外客户推介活动30余场,向逾8000名客户详细解读自贸区各类政策,并开通了“自贸区银行家”微信公众平台,实时更新自贸区新闻和新政,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2月28日,中国银行与上海江铜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叙做自贸区首笔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为自贸区企业打通了国际大宗商品套期保值交易通道,成为大宗商品融资服务创新的新亮点。目前,中行全面推出自贸区产品153项,聚焦资产管理、资本工具等金融市场特色业务,以及全球供应链、大宗商品、融资租赁、集中收付汇、本外币双向资金池等金融重点产品,不断提升整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今年3月13日,自贸区内**券商系融资租赁公司正式落户,并在建行自贸区分行开立资本金账户。4月11日,该行为该企业成功办理了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这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发布实施《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以来,全国首笔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业务。

  

  针对拟在和已经在自贸区内注册的客户,建行自贸区分行以“便利入区客户,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推出了“一站式”管家服务,同时为企业提供金融产品优惠价格套餐。截至今年4月,该行新入区企业的开户数已达738户,其中基本户716户,基本户占比达到97%以上,在中外资银行中位于前列。

  

  日前,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举行的“自贸试验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银企签约仪式”上,交行上海市分行成功与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签署《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交通银行正式成为上海自贸区首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项目实施银行。

  

  作为惟一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国有大行,交行积极融入上海自贸区建设,依托总部优势实现多项业务领跑。2013年,交行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分行,子公司交银租赁成立航空航运专业子公司,交行也藉此成为自贸区内惟一拥有两家经营单位的金融机构。此外,交行还完成首单飞机融资和首单船舶经营租赁业务,建立了符合人民银行关于“标志分设、分账核算、独立出表、专项报告、自求平衡”的自贸区分账核算体系,自贸区金融创新服务扎实推进。

  

  另一家本地银行上海银行则已设计并建立起全面管理自贸区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各项管理体系,包括营销管理体系、产品和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系统和营运管理体系,以及与自贸区业务相关的资源配置和考核管理体系等。除自贸区分行外,上海地区银行其他经营机构也能为区内企业办理自贸区业务(仅限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E)。目前总行已完成了对自贸区业务分账核算单位(FTAU)管理的顶层设计:基于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系统开发也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测试,等待人民银行验收。

  

  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行长陈力平透露,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上海银行自贸区业务本外币贷款37.29亿元。截至5月9日,新设自贸区企业在上海银行自贸区分行开户165家,开立账户202户。

  

  一直走在创新前沿的浦发银行则将自贸区业务创新聚焦在三大领域,即创新开展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业务,试点推出自贸区内股权投资基金并购贷款业务,支持自贸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日前,浦发银行发布更新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第三次金融服务方案。该方案针对区内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股权投资并购基金、融资租赁、海外客户及跨境支付机构5大热点行业客户,为其提供更具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截至今年4月,浦发银行在自贸区累计拜访客户827户,与328家企业签订了自贸区业务合作意向书。目前浦发自贸区分行客户已达1187户,增长超过30%。本外币存款折合人民币40亿元,贷款折合人民币28亿元,中间业务收入1389万元。

  

  自贸区内外资银行更加如鱼得水。作为外资银行的“领头羊”,花旗中国、汇丰中国这两家业务覆盖全球的大型外资行,均定位在现金管理与结算服务、跨境贸易融资、跨境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上。花旗中国自贸区支行行长张晓萌说,“以前,中国对于很多跨国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对隔离的管理范围,因为人民币跨境流动有诸多政策限制,在自贸区法规落地后,很多企业自动把中国的资金纳入全球统筹范围之内,比如在海外有订购需求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内的资金来支持海外的运作,这样整体财务成本会大大降低。”

  

  以上这些只是自贸区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冰山一角,随着自贸区建设的不断上前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在其中大显身手,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双赢。

  

  自贸区成果斐然金融监管创新仍有不足

  

  上海自贸区去年挂牌至今已整整8个月,目前上海自贸区已在投资领域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制度创新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等四方面有了实质性的制度的创新和推动。到今年4月末,累计新设企业8770家,加上存量企业共计达到17000家。这些新设企业以贸易和服务类为主,分别占比58%和32%。挂牌以来,服务业扩大开放的势头良好,注册实体企业170多个。截至目前,自贸区内共计新增金融机构54家,股权投资和融资租赁的类金融机构264家,金融信息服务企业207家,投资于资产相关管理类型的企业1500家。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深入上海自贸区考察。习近平考察时强调,上海自贸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日前在2014上海论坛上表示,“今年自贸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拿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管理模式。”他表示,目前在制度创新领域已经梳理出了大的框架内容,还要征求社会、企业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意见,预将第四季度向全国复制推广。

  

  建设自贸区,某种程度上上海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急于出成果、急于要经验、急于见红利,这不符合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状态下得到的经验,容易在复制和推广中出现问题。”朱民表示,上海自贸区是按照国家总体方案来推进的,一定要有定力。

  

  “自贸区建设到目前为止,大家更多的是关注开放、改革、创新,风险防范关注的不是很多,这很正常,但随着工作的推进,风险防范工作一定会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服务一部主任孙辉表示,如何把握扩大开放与风险管控的尺度,成为上海自贸区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的突破口,金融领域改革的这一问题更加明显。金融行业的高风险特性,需要有严格的审慎监管,要防止市场开放发生的各类风险。

  

  中行上海市分行国际结算部总经理张欣园就表示,监管层的关注点主要还是风险可控,金融改革政策要求“成熟一项,落地一项”。“对于我们银行来说,更希望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开展业务,多做一单或少做一单业务倒是其次。”

  

  针对自贸区金融监管创新还有哪些不足,记者日前专程采访了高顿财经研究院副院长赵刚。赵刚表示,自贸区金融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以下一些方面仍有不足。

  

  首先,利率汇率制度突破尚显谨慎。赵刚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区内仅仅推动“区内实现大额可转让CD发行的先行先试,放开区内一般账户小额外币存款利息上限”。考虑到跨境套利的风险,区内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依旧没有放开,而利率制度的安排,极有可能令自贸区内人民币获得第三种价格。即国内的人民币价格最贵,新加坡和香港的人民币价格最便宜,而自贸区的人民币价格极有可能介于二者之间。

  

  其次,汇率改革方面,赵刚认为,人民币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汇率制度的重新安排依旧没有出现,中国银行依然是香港和新加坡的人民币惟一的清算行(他认为清算行模式是导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无法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家金融机构依然没有在自贸区获得平等的外汇交易地位。

  

  总之,赵刚说,自贸区内金融创新依然稍显不足,自贸区不具有同业拆借市场,也不具有类似外汇交易中心的机构,而仅依靠贸易投资是难以获得真正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的。在这一点上,上海自贸区尚难以和香港及新加坡相匹敌。

  

  赵刚认为,在监管创新方面,

  

  针对金融创新,也在监管制度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比如近期出台的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其中提到,简化区内分行级以下银行机构及其高管的准入流程,相关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区内分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高管任职资格,无需报经监管部门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这给了商业银行排兵布阵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对银行竞争力及运营效率的提高大有帮助。”

  

  但是总的来说,赵刚认为,监管创新仍显不足,存在着完善的空间。他说,可以借鉴迪拜自由贸易区的监管创新的案例。迪拜自由贸易区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风险性监管机构——迪拜金融服务局(DF-SA),主要负责在迪拜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机构执照授予及其金融服务活动的持续监管。该金融服务局可以定义成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机构,监管范围包括资产管理、银行和信贷服务、证券、集体投资基金、商品期货交易、托管和信托服务、伊斯兰金融、保险、一个国际证券交易所以及一个国际大宗商品衍生品交易所。“同时,该局还负责涉及反洗钱、反恐融资、制裁合规的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在监管理念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自贸区的金融监管机构,DFSA的定位是“成为立足于风险的监管者并且避免不必要的监管负担”。DFSA认为,作为监管者的直接任务是缓解风险,然而用以缓解风险的监管框架下的合规责任应符合比例原则,这样被监管企业才能及时有效的去履行合规义务。

  

  “也正是存在DFSA这样一个高效率、现代化、独立性强的监管机构,更多的采用风险性、原则性监管的理念,使得迪拜国际金融中心逐渐发展为一个安全、发展为导向的商业平台。而这些也是我国自贸区监管创新可以借鉴的。”赵刚说。

推荐课程

考点解析

关于高顿  |  市场合作  |  高顿部落  |  免责条款  |  快捷支付  |  联系我们  |  高顿招聘  |  HI实习  |  侵权举报
CopyRight © 2005-2017 Gaod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高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高顿财经
沪ICP备14038153号